时间:2022-01-08 来源:五折网 作者:望阑深处 阅读:1912
1984年7月,老山前线,662.6高地与634高地之间的山梁上尸横遍野,越军的尸体横七竖八地堆叠在灌木丛间。
1984年7月,老山前线,662.6高地与634高地之间的山梁上尸横遍野,越军的尸体横七竖八地堆叠在灌木丛间。可想而知,这里刚刚经历过一场激烈的战斗。
本着人道主义精神,我军很快贴出告示通知越军收尸。
但越军非但不领这份情,反而又萌生出进攻之意,结果被我军的急促射给打了回去,再不敢来造次,尸体也就一直暴露在盛夏湿热的空气当中。
不消几日,前沿阵地就变得臭气熏天,防化兵只得带着喷火器到松毛岭处理尸体,进行消杀工作。
从前线下来的战士们一连几天都吃不下饭,只因那一日的战场太过触目惊心。
中越边境前线分为东西两区,在两区之间,有一条长约4公里的山梁,人称松毛岭。
它是云南与越南河江之间的咽喉要地,是我军插入越军防线的一个楔子,因此一直被越军视为眼中钉、肉中刺。
松毛岭整体坡度在45到60度之间,较之大、小青山而言并不算高,可以说,越军选择以此处为跳板反扑老山是最为有利的。
于是越军请来苏联顾问,精心制定了“MB84”计划,准备动用8个团约1万8千人的兵力,夺下松毛岭高地。
7月初,昆明军区侦察大队注意到了越军的频繁异动,通过分析,作出了越军将于7月12日凌晨发动进攻的预判。
第14军全体官兵严阵以待,做好了全力抗击来犯之敌的准备。
7月12日凌晨3时,我军炮群按原定计划向防御阵地正面发射炮弹,前沿阵地没有传来丝毫异响。
很快,炮群又进行了二轮射击,炮弹落入黎明前的浓雾中,一阵阵巨大的轰炸声后,硝烟散去,阵地前仍旧一片平静。
难道是情报有误?战士们渐渐放松了戒备,除一线警卫部队外,几乎所有部队都回到营地,沉沉睡去。
其实,情报是准确的。我军炮火落在了隐蔽在前沿500米内的敌人头上,越军伤亡惨重,两个营长当场死亡,还有些士兵被炸伤了手脚。
然而经过长年累月的战斗,越军部队的军事素养不允许他们暴露自己,他们依旧蛰伏着等待战机。
凌晨5时,在我军不断的炮火打击中,早已溃不成军的越军展开了攻击。
越军168炮兵旅和15个炮兵营开始向我军实施炮击,步兵随即在炮火的掩护下开始破障排雷。
负责坚守142高地的是119团8连3排代理排长李海欣,在收到观察哨发现越军的报告后,立即带领14名战士向越军开火。
战士们用成束的手榴弹向敌群砸去,越军偷袭不成开始强攻,百余人从东、南、西三面齐齐向142高地逼近。
战斗中,李海欣身负重伤,右胸口被高射机枪击中,伤口顿时血如泉涌,他却仍强撑着继续指挥战斗。
142高地上的三排战士们顽强抗敌,坚守阵地,而与此同时,102、138、150、169等阵地上的场面同样惨烈。
在越军猛烈的攻击下,我军一线的几个阵地相继失守,阵地上的战士们无一不壮烈牺牲,没有一人投降或被俘。
到清晨时分,我军前沿只剩下142高地上的战士们仍在苦苦支撑。
阵地上敌我交错,两方人马激战得不可开交,使用炮火很可能会误伤自己人,我军只得封锁前沿,打击越军后续梯队。
很快,142表面阵地被越军占领,战士们撤进坑道,眼看阵地就要失守的时候,炮兵观察着准备炮击142阵地。
这时,119团团长张友侠一个电话打进了炮兵指挥所:“142上还有我的人!打死了谁负责!”
战事紧急,炮兵权衡再三,还是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打法开炮,做到了在不会炸毁坑道的基础上最大化地提高对敌杀伤力。
有了增援部队和炮兵的配合,3排战士们更是抱着为李海欣报仇的信念舍命拼杀十多个小时,最后歼敌104人,守住了142高地,全排光荣牺牲在了这个浸满了鲜血的英雄高地上。
午后,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,炮弹如雨点般落下,我军炮群打完一万多发炮弹后,后勤部队立刻又调来四百多辆卡车的炮弹。
142高地上硝烟弥漫,我军炮火越发密集,越军在我军各种炮弹的怒吼声中逐渐偃旗息鼓,败下阵来。
越军几个连、排规模部队被打散,一个营只剩下寥寥几人的情况也不在少数。
7·12战斗中,两军之间的炮战成为了整场战斗的关键,据战后统计,双方都集中了各自1/3的炮火进行对射。
每次越军一发炮,我军就会进行还击,他们打得越多,我军的炮弹就还击得越多。
步兵们只听见耳边一片轰鸣,头顶不断有炮弹掠过,在如此强大的火力支撑下,越169加强炮兵旅没支撑多久就被我军打瘫在了阵地上。
激战一天下来,越军越打越没劲,最后在松毛岭上留下了3700多条生命,交通壕里全是血水,尸体遍布山岭。
战后,一个越军士兵木然道:“我们撤退时,壕沟里全都是战友的尸体,当时我们也无能为力,只能尽量不踩到他们。”
在半个月后的战后总结会上,参与作战的越军356师的一个副营长邓越州,面无表情地交代了自己部队的战斗情况后,坦白道:
“我们失败了,没能攻克目标,而且伤亡很大。”
越军败了,败得惨烈。
因为我军野战炮兵的攻势太过凌厉,而炮火打击之所以能起这么大作用,除我军的操作外,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越军在指挥和兵力部署上的混乱。
松毛岭地形狭窄,我军又提前布设了大量的地雷障碍,越军不敢穿插围攻,只挤在一处集中作战,自然就为我军提供了炮击的有利条件。
7·12后,中越之间再未发生如此大规模的战斗,祖国边境渐渐恢复安宁。
而这一切,都当归功于李海欣等人民英雄的无畏拼搏,没有他们,何来我们如今的太平盛世?
最后,铭记英雄,致敬英雄!
文/木中青
more+大家都在看: